句华 杨腾原 | 找回传统: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路径初探
摘要:传统是重要的。把“找回传统”视作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一种路径,就是主张继续重视传统治国理政智慧以及前辈学人在其教研思路中体现的“重视传统”的学术传统。当下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对“传统”的观照不足,存在“缺口”,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需要找回传统以补齐缺口。找回传统,在操作层面需要做到找回主流、找回现场、找回课程、找回老师;在组织层面必须重视大学以及与大学有着联系的其他组织所能提供的组织条件;在观念层面已经具备了由国家自觉、文化自觉和学科自觉提供的观念支撑。
关键词:历史传统;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学科自觉;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简介】
句华,飞禽走兽老虎机_捕鱼老虎机技巧-手机版游戏下载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及发表论文多部(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服务市场化、飞禽走兽老虎机_捕鱼老虎机技巧-手机版游戏下载人力资源管理、非营利组织治理与评估。
杨腾原,管理学博士,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行政管理学系主任。
【论文主要观点】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治国理政之学。中国治国理政的历史悠久,史料丰厚,围绕传统治理之长短得失的检讨或论辩不绝于史。
在中国,以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或者公共行政学为名称的学科历程已逾百年。基于学科发展的百年积淀,面对当下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国的公共管理学如何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等方面有所作为,已经成为学科建设的迫切任务。“找回传统”就是对这种时代命题的一种响应。把“找回传统”“重视历史”“重视历史研究”和“重视历史研究方法”视作建设公共管理学科乃至中国社会科学的可能路径,与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等倡导是一致的。
值得找回的“传统”有两类:一是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智慧,亦即蕴藏在史籍史料中的那些有关国家治理的制度方案、知识思想、经验教训。二是“注重研究传统”的学术传统,亦即注重研究历史、特别是研究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制度与经验。
公共管理学科为什么要找回传统?一方面,伍德罗·威尔逊1887年的《行政之研究》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源头,对其做文本细读可知,这篇文献的立论虽然是以美国为中心的、是特殊主义的,但体现在文本背后的那种“以本国为中心向外学习”的主张及其分析逻辑则是共性的、是普遍主义的。换言之,公共管理学这个学科在源头那里就不但有着强烈的、特别是以本国为中心的现实关怀,而且有向他者学习、向历史学习的开放心态。如此,“找回传统”是公共管理的学科属性使然。另一方面,当下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对“传统”的观照不足、存在“缺口”,以获批“行政管理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40所院校“行政管理专业2019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数据来源,考察名称中含有“史”字的或者能够体现“观照传统”的课程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当下的本科课程体系中,关乎中国的“史/传统”类专业课程,其门数、学分和学时,在相应总量中的平均比重均仅为2%左右,关及传统治国智慧的课程如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行政学说史等,可以说踪迹鲜少甚至踪影难觅。面对这种“缺口”的情形,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就不难同意找回传统以补齐缺口的主张。
如何找回传统?可以依托“操作层-组织层-观念层”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的三层结构做出回答。
首先,操作层是“找回传统”的具体举措之所在,这些可能的举措至少有四种。一是找回主流,亦即找回传统中国治理研究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主流地位。“任何国家的学术,必然是与本国问题有关的领域才是主流,没有哪一个地方研究外国文学、历史、哲学可以成为主流的,即使是研究外国的,这个‘外国’也要和‘本国’的问题相关”。二是找回现场,亦即跟踪考古学、历史学、历史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学术研究的前沿。一方面,公共管理研究要跟随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回到历史现场,带着当下的问题意识体会传统中国及其治理的精微之处。另一方面,研究历史、研究传统也要进入当代的、现实的田野,在现实生活中挖掘传统。三是找回课程,亦即找回关及传统治国智慧的课程,诸如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行政学说史,等等,将其放回人才培养方案中、放在真实的课堂上。四是找回老师,亦即按照“学科交叉、人才流动、不拘一格”的原则,疏通人才流动的渠道,让活跃在其他学科且能够胜任关及传统治理智慧相关课程的老师,走上公共管理的课堂。找回老师和人才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放眼未来,还有待于更多学者的引入和更多学者做出更大的投入。
其次,组织层既是观念层向操作层传递意图和指令的渠道,也是操作层那里的行动者及其开展具体行动的载体。观念层与操作层均与组织层相嵌。“找回传统”涉及的组织多种多样,可归整为两类。一是大学,或者说现代大学。在当下的国家治理实践中,大学已然是一种有着强大集成功能的组织——学科、专业、学院、学生、教师、课程、课堂、教材、教学、科研、人才,等等,无不一一集成在大学本身。找回的课程、找回的老师、找回的“历史现场”均需由大学接住;“找回”这个动作的发出者,说到底也并非某个学者或学者群体,而是大学。反言之,如果大学不能接得住、不愿意去“找回”,那么所谓找回传统也不免沦为空谈。在此意义上,“如何找回传统”的答案就将系于大学。二是与大学有着联系的其他组织。对于“如何找回传统”,这些组织既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通过与大学的互动与桥接起作用。就前者而言,比如学术期刊、出版社等组织都可以是“找回传统”这种主张的传播者和支持者;就后者而言,在高度组织化的现代社会,大学本身处于“组织环立”的生境之中,置身于与其有着上下左右关系的组织生态,这就要求大学从组织层面协调诸多关系以具备找回传统的组织条件。
最后,对于“如何找回传统”而言,观念层提供的是稳定的价值观;舍此,则所谓“找回”就会因缺乏价值导向或价值归宿而不知所终。作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路径之一的“找回传统”,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观念保障。一是“国家自觉”,即自觉地以本国为中心的观念。毋庸讳言,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就是要为中国的国家治理、国家建设、国家发展而谋。二是“文化自觉”,即在欣赏和反省自己的文化和文明的同时,能够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能够欣赏和尊重其他文明。三是“学科自觉”,即公共管理学在其学科源头那里就具有开放、包容的学科特征,从学科自觉的意义上为“找回传统”提供了观念保障。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科也是开放的、包容的,而不是封闭的、狭隘的。一方面,其学科历程表明,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知识构成源于兼收并蓄、观照古今、遍及中外、包容异见的传统;另一方面,其学术发表显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学术视野广博、问题关怀多样、研究方法丰富,广泛吸纳多学科、跨学科的养分。国家自觉、文化自觉和学科自觉,从观念层面为“找回传统”的实现提供稳定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引导。
当然,找回传统,决不是排斥学科建设所需要的其他的知识来源,也不限于仅指中国传统。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关怀出发,不是主张公共管理学科比别的学科值得优先发展或狭隘地谋求该学科的一枝独秀。一个学科的建设绝非靠该学科自身力量可以完成的,而是有赖于各个学科的百花齐放,形成可以相互借力的学科群,一是知识上的相互启发,二是人才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相互流动,合力促成“巨大的储备”。
本文原载于《学海》2024年第5期,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治理视域下中国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合作关系研究”(项目号:22JJD630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飞禽走兽老虎机_捕鱼老虎机技巧-手机版游戏下载人事制度改革与国家能力建设”(项目号:23CZZ005)的阶段性成果。